手机配资 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发布日期:2024-12-26 01:35    点击次数:106

手机配资 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九曲黄河手机配资,浪叠洪波。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发源地出发,一路劈开大山和深峡,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最终在东营奔流入海。

  黄河绵延50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

  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深远谋划母亲河的未来。

  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的引领下,5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大河上下满目新,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更加悠远响亮。

  绿色作底,古老黄河展新颜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然而,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不堪:在全国主要流域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土地面积比例最大;上中下游生态易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治理黄河,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非一地一段的事情,而是一项全流域治理工程。

  上游: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守护“中华水塔”

  每天早上8点从家出发,傍晚7点钟左右回家,捡拾垃圾、巡护湖泊草场、巡查和保护野生动物,这就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一天的工作。自2016年试点 “一户一岗”政策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共纳入1.72万名管护员。在地广人稀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点成线、网成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玛多县。藏语中“玛多”即意味着“黄河源头”。数万年来,这里的河流和湖泊汇集成黄河的源头,生动诠释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

  上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出现冰川萎缩、湿地湖泊减少、植被退化等问题,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威胁,对当地及黄河下游省区构成严峻挑战。

  “自国家公园设立以来,黄河源园区落实推行‘一户一岗’生态管护政策,统筹实施多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经过多年治理和恢复,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如今的三江源,林草覆盖率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2020年达到61.9%。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中游: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着力防沙治沙

  “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多年黄河保护治理研究实践表明,增水、减沙、调水调沙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根本途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为“黄委”)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黄河流域减沙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在黄土高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进入河道水库的泥沙。二是利用三门峡、小浪底、古贤等骨干工程拦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三是依靠干流河道两岸有利地形引洪放淤处理和利用一部分泥沙。三者共同构成减少进入黄河下流泥沙的三道防线。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曾经是全国遭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

  为保障黄河生态安全,筑牢黄河中上游生态屏障。几十年来,一代代榆林人坚持不懈推进林草保护攻坚战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以草固沙、以林拦沙、以坝留沙,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如今,榆林北部风沙区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半固定,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面积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将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58.8%,流沙真正被 “拴牢”了。

  如今,黄河流域已实现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流域水土保持率、减少入黄泥沙“双增加”。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绿色版图不断扩展,流域生态持续向好。

  下游: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10月初,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科研人员张树岩在日常鸟类监测中,首次记录到一只红胸黑雁,这是该物种首次在保护区被发现。

  生态变得好不好,鸟儿会用翅膀来投票。这已经是黄河三角洲今年第三次记录到新的物种。位处黄河入海口,万千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初冬时节,盐地碱蓬宛若片片红毯,与黄绿色的芦苇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

  20多年前,由于黄河频繁出现断流,进入河口地区水沙资源量急剧减少,黄河河口淡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增加,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功能一度严重退化。

  “黄河入海流”是三角洲独特的自然现象。作为退海之地,只有黄河水丰,才能一步步逼退海浪对土地的侵蚀。记者了解到,黄委自2008年开始实施黄河下游生态调度,多年来坚持向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持续推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在黄河之水滋养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的湿地得到修复,淡水湿地面积稳步增长;动植物栖息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如今,这里每年过冬的鸟类有数百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发展为基,因地制宜谱新篇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西部地区,上下游各省区之间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沿黄各省区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黄河流域仍面临水资源短缺、上中下游发展不平衡、城市群及都市圈内部不协调等问题。

  拧紧黄河水龙头,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缺水的问题。

  “水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制约因素。”肖金成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6%,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和17%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本就短缺的水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据黄委统计,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间,黄河有22年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道704千米,从入海口一直上延至河南开封。

  黄河干流上大大小小的一级取水口有上千个,若任由无序引水,后果将不堪设想。要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首先要杜绝用水无序无度,拧紧黄河水龙头。1987年,国务院批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将黄河天然径流量在扣除河道输沙等生态环境用水后的370亿立方米最大可供水量,分配给沿黄九省区及河北、天津。1999年始,黄委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国家统一分配水量,省区负责配水用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实施统一调度。

  黄委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自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已25年没有发生断流。

  黄河奔流永向前才能为沿黄各省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澎湃动能。在“四水四定”,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下,沿黄各省区下足“绣花功夫”,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精打细算谋长远。

  对于沿黄各省区,黄河“八七”分水方案是一条严格遵守的用水红线,谁也不能超标多用一方水。对于一些资源紧张、刚性用水需求不断扩大的地区,如何才能让用水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掣肘?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东部,这里有企业200多家,202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工业经济体量占宁夏的近30%。基地距离黄河仅有30公里,输水路程短,取水方便。但国家分配给宁夏的年度用水权是40亿立方米,加上宁夏气候干旱,水资源使用可谓捉襟见肘。为了进一步解决用水难题,2023年11月,在水利部支持下,宁夏以1800万元价格,购得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3年共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用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118家中小企业的工业生产。此笔交易盘活了“存量”水资源,开创了用水权跨省域交易的先河,为全国开展跨省域水权交易、着力破解指标性缺水困局提供了成功范本。

  “八七”分水方案分别为四川、宁夏分配了0.4亿立方米、40亿立方米的年度用水权。其中,四川将用水权分给了阿坝州的沿黄四县。这四县地处高原,地广人稀,近年来通过推进节水控水等措施,年度用水总量基本控制在3300万立方米内,用水权每年都有结余,但宁东的用水却供不应求。通过用水权交易,基地每年从阿坝州水务局购得50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权,有效缓解了用水紧张。

  产业转型升级风起“绿”涌,下好“绿”富共赢一盘棋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不仅是我国生态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沿黄省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强劲,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榆林矿产煤油气盐储量丰富,能源类产品富集。几十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榆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首个GDP突破7000亿元的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然而,生产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也一度让这座能源资源型城市面临发展瓶颈。

  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榆林突破发展困局、重塑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从挖煤卖煤、以煤发电到煤制油化工,再到拓展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榆林聚焦“煤头化尾”,将煤“吃干榨净”,产品附加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榆神工业园区,煤炭被破碎、筛分、脱水,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变成可降解的医用骨钉、消毒液、水杯吸管、工程棒材、购物袋等产品,实现了“由黑到白”转化。

  10月19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宇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宇高新材料公司”)50万吨/年DMC(碳酸二甲酯)项目一期工程一次性打通全流程,顺利产出优级DMC产品。这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投产。高纯DMC主要用作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是后续发展电解液项目、打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集群的基础原料,对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DMC项目从规划之初,就将产业基础、区位特点等要素与规划设计紧密结合,依托榆林化学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合成气、公用工程,最终找准了电池电解液溶剂细分赛道。” 宇高新材料公司董事长李成科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

  从三江源头到渤海之滨,沿黄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塔拉滩,一排排蓝色太阳能电池板向远方的雪山绵延,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片“星星海”。从戈壁滩到“光伏海”,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上装机容量规模较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水光互补发电基地。

  据青海省数据局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如今,青海能为全省算力中心提供80%以上的绿电保障,电价保持在全国极低水平,支持绿电、绿证交易,绿电可实现全溯源、全认证。

  在位于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比亚迪第700万台新能源汽车在月前成功下线。据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产业园一期已建成四大工艺,电机、电动总成、空调、车灯等核心零部件生产车间,以及宿舍、办公楼、综合楼等配套设施;二期正在建设四大工艺厂房和世界级赛车体验场项目,两期全部达产后将成为山东省内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基地。

  记者从济南市政府获悉,今年前三季度,起步区全域地区生产总值307亿元、同比增长12.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4%,继续保持了强劲有力的发展势头。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焦生产基地,山西吕梁市坐拥1.6亿吨煤炭、3800万吨焦炭、35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产能,为布局氢能产业带来先发优势,也为这座资源型城市带来了绿色转型的希望。眼下,吕梁市已形成7.6万吨制氢能力,11座加氢站建成投用,600辆氢能重卡投入运行,年产1000辆氢能商用车生产线建成投产,“气—站—运—车”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忧患河变幸福河,黄河岸边唱起“幸福歌谣”

  黄河沿岸的乡村,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也肩负着新时代发展的使命。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乡村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它们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拼图。

  曾几何时,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长期以来,黄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使下游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由于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形态,且洪水含沙量大,一旦决口,水沙俱下,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导致原有水系剧变和生态系统紊乱,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长期难以恢复的影响。” 黄委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称,黄河下游不仅是“地上悬河”,而且是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当黄河下游发生漫滩洪水时,容易在串沟、堤河等地势低洼区域形成集中过流,流速较大,顶冲大堤,威胁黄河下游堤防防洪安全,并对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格局构成威胁,同时“二级悬河”发育,历史险情也证实洪水漫滩后淹没水深大、退水困难,往往形成“小水大灾”的危险局面。

  为了把黄河治好,75年来,我国先后开展多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黄河水沙的重大突破。如今,黄河终于实现了岁岁安澜,从忧患河变成了幸福河。

  蜿蜒万里的黄河,行至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境内刘春家险工段,拐出一道弯,名为安澜湾。站在湾头,向南眺望,约一公里外,便是蓑衣樊村。

  有“蓑衣水乡”之称的蓑衣樊村,三面环水,拥有湿地面积万余亩,湖塘星罗棋布,“疑是在江南”美景吸引了周边的不少游客。而在10年前,这里因为多次遭受黄河水侵袭,产生大片盐碱地,庄稼收成寥寥,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以前的村子下雨一身泥,刮风一身土,村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司国营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道。

  1990年,引黄济淄供水工程开工。由于黄河裹挟大量泥沙,淄博市在蓑衣樊村旧址西侧——引黄济淄工程进水口处建起了第一道沉沙池,用于澄清黄河水。随着泥沙越淤越多,蓑衣樊村旧址改造为了第二沉沙池。经过多年沉积,沉沙池水面衍生出4000余亩原生态湿地。

  耕地少了,村里的收入更没了。眼看着全村越来越穷,不再甘心困于水的蓑衣樊村开始寻找突破口,将原生态湿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村内修鱼池、挖藕塘、种稻米、搞旅游。就这样,村民的腰包终于一天天鼓了起来。

  “原来一斤大米卖2元5角,俺村的蟹田米一斤卖到8到12元。”司国营告诉记者,通过在稻田里养虾、蟹,能清除稻田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还能肥田,水稻又为虾、蟹提供天然饵料和栖息条件。纯绿色养殖,让稻米的附加值更高了。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村党支部带头办起了高青蓑衣渔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村土地、池塘、房屋等旅游基础设施以及蓑衣樊国家级旅游乡村品牌等资源入股,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2023年,蓑衣樊村接待游客8-10万人次。

  如今,蓑衣樊村乡亲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3.5万元,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文化铸魂,千年文明续辉煌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在甘肃玛曲县加洋游牧文化博物馆内,摆放着有关黄河文化、游牧文化、格萨尔文化、红色文化的3000余件珍贵藏品。由动物骨骼镶嵌而成的墙面、两只用牦牛皮缝制而成的渡船,无一不讲述着这片土地与黄河之间特殊的故事。

博时富灿一年定开债发起式为债券型-长债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无股票类资产,债券占净值比101.81%,现金占净值比0.43%。

鹏华中国50混合为混合型-灵活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86.14%,无债券类资产,现金占净值比14.07%。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里,挂着一幅黄河改道图——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40年里,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决溢范围北起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展现出了历年中华民族与黄河抗争的历史。

  从历史文物到红色遗址,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黄河流域九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

  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军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河不仅滋养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近现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民主的历程中,黄河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文化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力、体现文化生命力、彰显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在2023年4月1日起施行的黄河保护法中,设置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章,形成了有效保护黄河文化的法律制度。同年7月,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以及全面推进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促进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强数字黄河智慧展现等重点任务。

  作为黄河文化孕育、生成、壮大的核心区域,陕西拥有众多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资源。2021年,陕西省文旅厅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黄河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纳入“一核四廊三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

  在廊道建设行动中,陕西建成并运营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乾坤湾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多个景点入选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截至目前,陕西省黄河流域A级旅游景区达430家,其中5A级11家、4A级117家、3A级及以下302家。沿黄生态观光旅游线路成为陕西旅游发展的重要板块和新名片。

  位于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带,河南自古便与黄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河南省文旅厅介绍,河南省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已基本完成。在统计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梳理了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建立了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今年10月18日,山西省累计投资近1000亿元、历时7年建设,总里程达1.3万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其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长达1238公里,以“踏访黄河、文明探源”为主题,连接65个A级及以上景区和153个非A级重要旅游资源点。

  畅通无阻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突破了山西文旅资源多而散、交通不便的瓶颈,过去不为人知的沿黄地区,因旅游公路修到“门口”而引来“大流量”。

  11月中旬,刚刚开馆没几天的山西省临汾市陶寺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展出的陶寺遗址距今大约4300年至3900年,是黄河中游最有影响力的都邑性遗址之一。距离这里约200公里的隰县小西天,同样得益于开通不久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持续迎来客流高峰。

  距离黄河码头碛口3公里的李家山村,民居依山势层叠建造,十分独特。眼见来村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村民陈玉香将自家窑洞改造成特色民宿,如今,民宿一年增收上万元。陈玉香还摸索着在短视频平台上推介本地景点、展示村里的生活和美食,已有30多万粉丝关注。

  如今,小小的李家山村每年游客达10余万人次,年产值达200余万元。全村农家乐、客栈有13家,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依托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九省区的旅游业、文化产业,无疑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已经在考古发掘、非遗保护、文化旅游、文艺展演、文化集市、文创开发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成果。”杨建军表示,推动黄河文化主题的相关产业发展,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突出生态保护、注重科技赋能,要注意借鉴世界大河流域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要努力把黄河流域建设成为世界大河文旅产业开发的典范手机配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